故宫在几号地铁站?
故宫不在地铁里面,它离着地铁还挺远的…… 首先,地铁不可能直接通到宫里。 其次,所谓“距离”没有统一标准,是相对于某个具体地点而言的。 比如,如果你问“故宫在圆明园遗址附近吗?”显然是不对的。两地方向完全相反。 我问你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想问“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距离近不近”还是“故宫和大明王朝皇宫(南京故宫)的距离近不近”呢?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想说“现代北京城区与紫禁城的关系”;
再一个,就算我说错了,你要真想知道地铁在哪,就直接说吧!没必要绕这么大弯子。 好吧!既然你这么问了……那就是还想问“紫禁城和古代北京城的距离近不近”——这问题我又有点懒得回答了…… 简单跟你说吧,古人把今朝阳门内大街和崇文门外大街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贯穿京城的南北大轴。这条街上分布着各种衙门、府第、寺庙等建筑,同时还有南北向的街道从中穿过,形成一个“口”字形。
这个“口”字形的中心就是今天的钟楼。今天的人民银行大楼就在这个“口”字的中心位置。 中国人民银行大楼正对着的,也就是位于它的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街,这就是今天的王府井商业街。
而当年,这里就是全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在今天的鼓楼西南侧大约50米左右的位置,原本建有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居住的慈宁宫。不过,这是外朝宫殿的组成部分,皇帝并不经常来这里住。这一带虽然繁华,却并不属于“内廷”。
到了清乾隆年间,对“内廷”进行了大规模翻新改造。在这一工程中,将紫禁城的南方部分向南延展了约200米,同时在皇城外面修筑了城墙(即现在的故宫墙),并在内外城之间开设四座城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另外在城内修建了诸多胡同,并形成了“前门大栅栏”这样的商业区。
有地铁线路途经故宫的有1号线和2号线两条线路,可前往地铁1号线或2号线天安门东站D出口或者地铁1号线或2号线天安门西站D出口出地铁坐公交专线直达故宫南门。
天安门东站(D出口):1号线/2号线
天安门西站(D出口):1号线/2号线
故宫简介: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宫,皇帝居住。
清王朝灭亡时,紫禁城已是破烂不堪。中华民国决定改建故宫,并在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
故宫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之一,现在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著名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于1961年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成为国内第一家跻身《财富》“世界500佳景”旅游景区之列。
故宫占地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内有殿堂楼阁1179间,周围有长3.4公里、高10米的城墙。城墙四周有角楼,外侧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以加强防御能力。故宫是长方形城池,正南是端门,正北是神武门,北门内是景山,这是建筑的前院。中间两门是午门和太和门,这两门内的大片建筑是故宫的中心部分。后面的三门乾清门、神武门以北,也是宫内的花园。前殿后宫的建筑,反映中国皇帝的尊严。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砖石墙、彩画、斗拱等,都是在这一建筑群中保存下来的。
紫禁城有4个门:正门南门称为"午门",北门称为“神武门”,东门称为"东华门",西门称为"西华门"。现在参观,统一从天安门后以东的端门进入参观线路;参观出故宫后,可从神武门出。
故宫以一条中轴线为中心,以3个大庭院为中段,前后延伸。“中轴线”以南的是太和、中和、保和这3个大殿和御花园。东西两侧是宫室楼阁,分别住着皇后妃嫔,是“后宫”。这条中轴线有8公里长,南起永定门,向北穿过前门箭楼,进入城市,经过正阳门、中华门,北达故宫。这样把城市最热闹的部分放在最南头,由南端的永定门向北,道路越来越宽广,建筑物越来越整齐,越接近中心,显得越肃穆、宏伟。
紫禁城在明、清两代,曾有24位皇帝(明清两朝共有大约550多年历史,共有24位皇帝,明朝14位皇帝,清朝10位皇帝)先后在此居住执政。它以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殿)为中心,展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势,从宫殿,从布局,无一不在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突出封建皇权。
1406年,明成祖朱棣以“南京形胜,非关中、洛阳可比”的理由,宣布迁都北京,从第二年开始就派军民十余万人,到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伐木;同时烧制砖瓦,开采石料。一直到朱棣1424年病死,整个工程也没有完工。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炽当了皇帝,继续动工,1429年工程结束。但是,整个紫禁城的装饰工作,一直要进行到明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时,历时260年,花了无数人力和资金。如用砖,采自山东临清,运输砖要通过水路,沿途还修建了93座水闸。修建宫殿的本石主要采自房山和良乡,每快石料重几吨以至十几吨、几十吨。仅迁移一块石料即需要军夫3000人,要牵拽几千匹骡马。从这工程规模之大,运输之困难,耗费资金、人力之多,可以了解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现在,人们一说到北京,自然就想起了故宫,这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1957年修缮太和殿,1959年修缮乾清宫(原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来专用于召见新疆、蒙古王公贵族和大臣。西暖阁还辟有月牙弯,用以赐宴外国来使),1961年修缮角楼和东华、西华门等建筑,并安装现代的照明设施。
紫禁城是按《周易》中的象征来建造的。《周易》认为万物由两极组成,就是所谓的“阴阳”。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统一,使万物繁衍,生生不息。因此,紫禁城前门的正南面(正阳门以北)是“阳”的世界,前半部有三殿,后宫是“阴”的世界,三大殿是皇帝上朝、举行祭典、召见大臣的地方,后宫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木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和”字是“和谐”的意思,而“太”是最高级的,太和,就是天下绝对的和谐。按照《周易》的说法,是阳中之阳,太和殿建在高8多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三层,都是用洁白的“汉白玉”雕成,雕琢有无数条龙,十分华丽精美。每层台基又有许多石雕的“栏杆”和“龙头”,龙头能喷水,既可排水,又可防火。这种台基叫做“必须台”。“必须”是佛教用语,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太和殿的正脊上有10个走兽,是中国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在一条中轴线上,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逢皇帝登基,结婚以及元旦、冬至、寿辰、册立皇后、命将出师等都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仪式。每当举行这些仪式时,就要在太和殿前设立红色的围栅,皇帝的御座前还设有金漆的屏风,皇座两旁“站有”文武官员,后面站着侍卫太监,场面颇为盛大。
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前在此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跪拜的地方。保和殿,是乾隆以后皇帝举行殿试的场所。
三大殿的“必须台”南面,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金水河、金水桥,为五座并排的“石桥”,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而桥下金水河上还建有石雕“海漫”(石雕的挡水板),是波浪形的,用以障护河岸,象征海洋,金水桥就更象征着从海上来的“龙”跨过大海,到了皇宫。在中和殿南边还有两座石狮,雕饰极为瑰丽。三大殿的台西,正南方还设有“太子像”和“大臣像”。
故宫是明代和清代北京旧城的城市核心,是中国500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和古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的文物和整个宫殿建筑一起,被公认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