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不制止转基因?

南茹玉南茹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要明白一点,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其次,要明确一点,道德是可以超越法律的。 从法治层面,我们只能找到支持转基因的有限依据(转基因在种植、养殖、交易过程中的有关规定),而没有找到反对转基因的直接法律依据。所以,从法治层面来讲,我们是没有理由限制转基因发展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难以像机器人一样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这是因为,在法律之外,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公序良俗”的社会规范。“公序良俗”没有具体的条文规定,却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转基因问题而言,虽然有相关的科学研究证明其安全无害,但公众对转基因的了解和支持程度并不高。转基因食品如同其他未经长期验证的安全的食品一样,需要符合“公序良俗”中关于谨慎原则的要求——在提供充分的信息之后,消费者仍然选择不相信或者不喜欢,此时企业不应该强行推销给他们。

我国目前没有强制推广转基因,是一个符合“公序良俗”的选择。 但这里需要注意一个词——“强制”。我国并没有禁止转基因,而是在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咨询的基础上,由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这一点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而与日本等限制转基因的国家有所区别。可以认为,我国的转基因政策是一种温和而有力的举措。 当然,这种温和是对内而不是对外。中国一直以来都坚定地保护着本国作物的知识产权,致力于建立完整的生物技术科研体系,为国内的转基因发展保驾护航。对于国外先期投入商业种植及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我国也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反制。

总之,中国的转基因政策是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在尊重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经过认真研究和周密规划而实施的。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我国的转基因政策也会随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优化。

空橘瑶空橘瑶优质答主

有人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世界9%,必须要发展转基因技术,解决粮食问题。

其实这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安全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科研方面,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研发-生产-应用体系,大大减少了棉铃虫和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危害和农药的使用量;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抗虫玉米,植酸酶基因木薯等获得安全证书,进入产业化进程。

在安全管理方面,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了以“风险分析、分级管理、注重过程、公众参与”为基本原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决策制度。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全面负责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审定和管理,其技术规范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权威标准为依据。至今,包括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甜椒、胡萝卜、苜蓿、矮杆水稻以及小磨菇等22个类别的品种均在受控的试验田内进行过各种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2002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国家植物保护机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抗虫棉花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以加强对转Bt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以后对棉铃虫和非靶标昆虫影响的监测和研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