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对企业如何估值?
对PE的简单定义是,对一个资产包(企业或资产组合)进行定价的过程。 对于给定资产包的估值问题,就转化成了对“价格”的定义问题。由于财务报告的存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报表数据都是可量化的,从而成本与收入可以被计算出来;进而通过对过去收入的波动、成本和费用的结构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而得到未来期间的折现现金流。
当然,如果所评估的资产包是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的话,那么对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分析就是必要的。 然而,这种基于财务报告的估值方法是有其缺陷的。首先,它并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资金在运作中的机会成本;其次,它忽略了流动性效应,也就是忽视了资产包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方法得出的估值往往是毛估估的,并不精确。
为了避开上述两种基于会计数据的估值方法的缺陷,有的PE会将目标公司剥离出市场价值之外的其他各种“增值”因素,包括:未披露的债务、有形和无形的资产、非金融性的无形资产(例如商标)以及其他诸如业务承诺之类的可理解的因素。然后,再用加总的价格减去这些附加值,来估算出被投资公司真正的“价值”。 当然,对于PE来说,更准确的估值应该是基于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测。这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加专业的技术。比如,一些战略PE可能会通过观察行业集中度和市场规模的变化、以及分析竞争者的投资力度来推测行业的增长潜力;或者通过观察一个行业内领先企业的资本投入水平,反过来推算行业中其他公司的资本需求。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而言,其未来的营收和成本往往更有预测性。而对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公司来说,它们的预测往往更需要强调前瞻性。
目前主要的估值方法,大概有四种:参照法、贴现法、乘数法和综合法。
参照法
所谓参照法,即寻找一个参照企业,然后打个折扣,比如你是个1000万销售收入的小公司,你的估值可以是可口可乐的收入的0.1%,假如可口可乐可以卖100亿美金,那么你就可以要1000万美金。这个估值方法,一般是用于大企业在收购一个小企业时,用于解决双方心理价位和价位差过于悬殊的尴尬,一般实际的收购价格会是高于这个数字的,但这个方法可以作为说服小企业所有者降低期望的一个理由。同时,这个方法一般只用于收购而很少用于投资。
贴现法
所谓贴现法即按照一些理论或者财务模型来计算,比如:公司未来3年现金流多少,折现率多少,最后乘以个永续增长率,一算就是个估值出来了。这是一些财务高手或者并购专家会采用的一些办法,其实本质上还是个拍脑袋,比如未来的现金流是预测的,或者按照以往现金流的增长率来外推的,折现率也是个比较复杂的变量,最终的结果,是这些财务高手出于一些说服的目的而算出来的,用于说服LP,或者投资人,或者企业家。从实际交易来看,这个方法作为估值起始价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我所知道的成交价,没有一个能达到这个法子估值的60%(当然,如果达到了,这个财务专家可以去应聘审计师了)
乘数法
所谓乘数法,包括了市盈率、市净率、收入回报率、EBITDA倍数等等等等。这个方法可以称为是参照法的进化,它不再简单粗暴的找可口可乐,再打个折扣了,而是要细分行业,比如一个食品企业,拿去和可口可乐比,然后找个折扣,这个折扣从哪来,比如啤酒企业的折扣是1.5X可口可乐估值,食品折扣是2X可口可乐估值。除了这个参照外,还可以用过去一些成功交易的估值做参照,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找出和目标企业高度匹配的企业,因此一般要找若干个,然后做一个加权处理,这就牵扯到权重的计算等问题了。
综合法
所谓综合法,即上面所述方法的综合,或者加上些新的方法比如用户数量,再加入一些专家方法。比如某美国投资机构对中国的某些互联网投资,综合了用户数量,和乘数倍数等。
在实务中,如果是大资金对成熟企业的投资,采用的是综合法,比如Warburg对中国连锁超市的投资,比如Silver Lake对盛大财务投资;如果是小资金对小企业的投资,一般是采用的乘数法,然后双方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