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依五行属土?
因为“五”是一个虚指,代表很多的意思,这个是从《尚书·洪范》里出现的词语,到了汉代的五行学说里就全引用了。 “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行为。 《尚书·洪范》原文: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五大行为中,“水、火、木、金”有具体含义,代表的是四季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最后一个“土”是指万物皆存的土,也就是“稼穑”的土,是生养万物的母体。 所以后来用五行配五脏,就是按照“水、火、木、金、土”的顺序来的,对应的就是心、肝、脾、肺、肾;又因为五行与季节相配,所以春季对应的脏腑是肝,并非心(因为心是在夏季,属于火)
其实这里所谓的五行就是一种阴阳消长的过程,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五种物质。所以后来王充在《论衡》中就提出了“五物”的说法,来反对“五行”说。 五物是什么呢?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具体的东西了。 在东汉的纬书中就出现了“天干”五行和“地支”五行,其中“天干”五行正是遵循“甲丙戊庚壬”阳顺排列的,而“地支”则与之相反,是“子寅辰午申戌”阴顺排列的,二者结合产生了“甲子”,以此类推。
随着“干支”两行的广泛使用,“五行”一说渐渐被“十干化合”所取代,所谓“十干化合”就是十天干相互之间的关系,即“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 这种“十干化合”后来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就成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经络先后天八卦图”。图中将人体划分成了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巽坎离坤”,每个区域又各有一个主“腑”器官,这样整体看去就是一个庞大的“后天八卦图”,而在每一“卦”中又有不同的经脉循行和穴位分布,于是就有了“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称谓。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金、木、水、火、土,这5种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构成世界万物及阐释宇宙万象的5种相生相克的元素,是中国人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哲学归纳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先人眼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及人以外的万事万物,均是由这五个元素所衍生出来的,而这五个元素又是无时无刻不在按五行的相生相克律在不断运转着。所谓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相克规律促使着宇宙世界不断向前运转。
至于其“相克”,则指5种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现实的可感特性:比如说金可用来砍伐木头,故谓金克木;而木头可用于筑坝,可用来阻止水流,故谓木克水;水能淹没土地,淤积成河滩,造成水土流失,故谓水克土;土地表面由于温度的变化,可以将内含的能量释放出来,形成热能,变成光和热,故谓土克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和平社会中,作为兵器的金属品自然用处不大了,闲置一边,锈蚀、风化、腐烂都是不可避免的,故谓土又能克金;金属虽然坚不可摧,但一旦投入炉火熊熊的冶炼之中,便会熔化为液体,故谓火克金。
五德学说,是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引申和发挥,即“五行”分别被赋予了“五德”。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除了用作描述客观物质的物理属性外,在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还被用作描述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五大领域”,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中,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官职品级,五五二十五个等次,对应着从至尊帝王到最卑贱农奴的等级制度。
由于五行可以归纳宇宙万物,而五行又可以相生相克不断运转,由此也就产生了“德”。德者,得也。一种德被耗尽之后,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德,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汉代刘向在《春秋团瑜·孝治》中说:“五德更王,古今一也。”而汉代伏侯锡在《尚书大传》中,则进一步解释了五德是如何“更王”的:“五德何谓也?曰:金、木、水、火、土是也。其运转也,所以究天道也。其迭相胜也,所以明王事也。”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人以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一切万物不可缺少的因素。后来,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进一步演化,五种物质被赋予了政治色彩,作为五朝统治者的五德: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