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恒”字,在易经中解释为“恒(亨),久也;不恒(寅),无成也。”“恒”字入易,首先是指“长时间运行而保持不变”的意思。 这种长期运行而又保持不变的状态,用五行来表示就是: 火、土、金、水、木五行的连续相生或者相克。其中土是中介,没有土则五行不能循环相连。所以说土居中间最为重要。因此古书《五行大义》中说:“土无定形,生长万物,贯穿五行,故为中。”
其次,“恒”字还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永恒不停。例如《素问·气穴论》中提到:“愿闻气穴之所发,其气之应奈何?岐伯曰:背俞者,胸中之脏,皆附于脊。”这里的“气穴之所发”的“气”指的是背部督脉之气,“所发”即是“发生”“出现”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后背部的督脉之气充满了整个脊柱,并且上下贯通前后,一直循环不停。 所以古人把恒当作一种天道,也就是说天道的运行是充满永恒的变化的。
而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阴阳变动规律。所以《礼记·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同时,恒字还有着一定的道德含义。在儒家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恒”的论述。比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恭,宽,信,敏,惠,此五常不容忽。”——《尚书·周书·大诰》 “君子博学,审询问,慎举止,敦德行——《荀子·劝学》
木、火、土、金、水是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和五方、五色、五脏相对应,合称十神。这是命理之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五气中,春气属木,夏气属火,长夏属土,秋气属金,冬气属水。它们相互生克有序。“克”又称“剋”,本义为杀戮,引申指战胜、打败,如克敌、攻无不克等。克在人与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称“克化关系”。其关系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用五行表示方位:东方苍龙位,为木行;西方白虎位,为金行;南方朱雀位,为火行;北方玄武位,为水行;中央黄龙位,为土行。用五行表示四季:春、夏、长夏、秋、冬依次为木、火、土 、金、水。用五行表示脏腑:肝、心、脾、肺、肾依次为木、火、土、金、水。
在人体的五脏器官中,分别由五行拥有和支配。以五行中的五气来象征四季的春、夏、秋、冬,以及大地四方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央五土象征大地。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实际上正是支配宇宙的整个功能,他们把五行当作五大类元素。宇宙万物,莫不出于五元素。《尚书洪范》中记载的五行说,已初步将五行与相生相克的法则联系起来。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说将这种法则用以解释客观世界中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包括解释疾病与治疗等问题。
从五方到五脏,五行的理论已涉及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阴阳和五行两说在先秦时是彼此独立发展的两种理论,直到东汉中叶,二者才合而为一,构成了我国古代形而上学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中医学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定律来解释五脏六腑内在外在的生理病理、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治疗原则。后来的哲学家、方士又运用五行的理论,把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占星、地理堪舆、医学、方技、化学、术数,以及后来的音乐、数学,乃至政治、伦理等等都联系起来,建立了一整套的学说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种种牵强附会的谬论,用以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妄加解释,为封建统治服务,在社会上贻害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