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践报告怎么写?
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小,所以他们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这就需要老师去更多关注孩子。并多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以下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个老师在观察和研究幼儿心理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趣事。
“今天,我被大琳琳撞倒了!”一入园,小晨便连蹦带跳地冲进教室告知大家。“为什么呀?大琳琳是不是又跑着撞你呀?她在幼儿园里经常撞到你嘛!”另一个小朋友回答道。“不是的,这次她不是故意的。”“那她是干什么呀?”“她在玩‘警察捉强盗’的游戏呢。我被她撞到了,就正好是‘强盗被抓’了。”“哦,我看她也不是故意的嘛!”
“林林,晨晨说‘今天,他被大琳琳撞倒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正带着孩子们散步的我很自然地转入了这个话题。
“是啊,怎么回事呀?你们看到大琳琳撞到晨晨了吗?”听课的老师和家长也对此产生了兴趣。“没有,我没有看到。”孩子们纷纷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琳琳撞了晨晨呢?”“是他告诉我的。”“对呀,对呀,我也记得,是晨晨告诉我他撞到的。”两个小朋友都感觉有些奇怪了。
“我觉得呀,这种撞来撞去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就好比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脚边有一块石头,身子没站稳,就摔倒了。突然‘嘭’的一声,另一个小朋友撞到了他。可是,摔倒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跌倒,他是被‘撞’倒的;而‘撞人’的那个人,则是感觉好像撞到‘石头’了。”
“对呀,对呀,就是这块石头,碰了晨晨的屁股。”大琳琳指着挂在我身上的“小尾巴”开心地笑了。
孩子们一片哗然: “啊!原来你是‘偷袭’人!”“原来你才是强盗啊!”不几天,晨晨便和大琳琳和好如初了。
每天进园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晨闻报,这是孩子们一贯的习俗。那天,我刚刚放下钥匙,还没换衣服,便听到小军的声音在喊:“快看啊,晨晨的嘴巴变大了。”我循声望去,只见在晨闻报的右上方,用红色蜡笔写的四个正字格外醒目。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起来:“晨晨的嘴巴真的变大了。”“是的,还变长了。”“还变歪了。”“还变斜了。”……我笑着问他们:“为什么晨晨的嘴巴会变这样啊?”小军高兴地回答:“因为大琳琳把他咬了。”说完,大家便开心地笑起来。
“你们在嘲笑晨晨!”突然,老师严肃的话语将我们的笑声打断。“为什么笑啊?”接着,便是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解释,可是,他们越解释,老师似乎就越不明白,脸色越来越严峻,呵斥之声愈发刺耳了……
分析:
孩子们为“晨晨嘴巴变化”的对话,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心理健康”所倡导的一种健康交往的模式。幼儿在交往中不仅仅体会到快乐的情感,而且也学习了处理矛盾的一些有效办法。但这一交往过程却是以“暴力”方式结尾的。
“暴力”中的收获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常常不知不觉地就与‘暴力’联系在一起。而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潜在的‘暴力’交往,增长着交往的经验,不知不觉中掌握着交往的能力。其实,我并没有教给他们这样的本领。”在听过我的反思陈述后,徐莉园长这样说。
的确,在孩子们这个年龄段,“打架”、“争吵”、“打闹”等似乎是常见的交往“模式”,幼儿在这些地方得到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逐渐有了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标准”。这个“标准”也许还不完全准确,但却是他们内心真正想法的体现,因为他们觉得大琳琳那样做是错的。当然,我们也看到,通过这一事件,幼儿交往的能力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这些提高是直接受益于他们的实际交往经验的。
反思:
孩子的世界里原本就没有对错,他们意识中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这是孩子真实的表达。孩子们为了“喜欢”,可以互相帮助,共做游戏;也可以为了帮助朋友,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而“送”出去;还可以为了“喜欢”,宁可自己忍受委屈,不让朋友受到伤害,哪怕是自己认为是朋友的“坏人”。孩子们因为“喜欢”而交往,因为交往而成长。
这次事件,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的成长常常就在一瞬间。我们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应随时随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行为,欣赏幼儿的发展,相信幼儿的能力。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很多,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以适当的耐心和爱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如何照顾自己的情感,学会善良、爱心和宽容,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