烁字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释曰:烁,光也.从火,铄省声. 烁,本义是光亮闪烁的样子(《现代汉语词典》).引申为光亮、发光,又引申为坚硬. 从字形上看,“烁”由“火”“铄”两部分构成. “火”表示“烁”的意思与“光”有关;而“”的形旁“金”表示事物的性质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坚硬”(见《现代汉字学概论》[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烁”的本义就是坚硬的光芒四射的金属.这个含义在今天的汉字中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引申义却保留了下来:如耀眼的光亮——熠熠生辉;闪闪发光的石子——烁石流金/燋金烁石等.
那么,作为本义的“烁”的含义是什么呢? “烁”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是小颗粒的光点——萤火虫发出的光,或者是指电灯泡发出的微光(《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光”显然不是本义中的“光芒”了,它指的是光亮程度很低的微小光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恐怕得从“烁”的来源说起.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楚国用青铜铸造兵器,后来发现铜剑容易生锈,于是改用铁来制造.当时的铁是从海外进口的,因而十分昂贵.为了减少铁的使用量以节省开支,人们便用碎铜和锡掺在一起来制造合金钢.当时的人不知道这种合金叫什么名字,就按照它们的主要原料——铜和锡的来命名,称之以为“青铜”.青铜器表面因氧化而生出的绿色锈迹叫做“青”,因为它是铜的氧化物.然而,用青铜制作的器物并不像纯铜制品那样容易生锈,所以人们便将这种材料称为“铜中之锡者”——即含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锡的青铜,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炼锡技术.
根据考古研究,我国古代的炼锡技术大约产生于东周时期,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出现了“烁”字的前身——“铄”或“铄金”二字.根据史料可知,在冶炼的过程中,需要将矿石加热至熔化状然后进行提炼(详情参见中国冶金史),这样得到的液体被称为水银.这些液体通过冷却凝固形成块状的金属,也就是所谓的“黄金”.在这个过程中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雨落在地上的声音一样,古人称之为“铄”或“铄”.因此,最初的“烁”就是指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当中发出的声音——一种清脆的声响.由于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火焰,并且发出的声响很像萤火虫发出的光,于是便有了今天所说的意思:闪亮的小光点.
“烁”在古代是一种坚硬的金属,而在现今则成为细小、微弱之光的统称.至于它的五行归属嘛……我认为应该归火.